傳媒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及 香港癌症基金會合辦
全港首個為肺癌患者及其家屬照顧者而設的
「肺癌鬥士課程」
2016年02月29日
肺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四千宗。由於醫學發達,近十年的肺癌死亡率有下降趨勢,患者亦比以往享有更高的治愈率及更長存活期。因此,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的研究團隊與香港癌症基金會合作舉辦「肺癌鬥士課程」,希望透過一個非傳統中西融合的心理社會支援的治療模式,讓肺癌患者和其家屬照顧者在抗癌過程中享有更好的生活質素。
肺癌患者及家屬照顧者在抗癌路上的挑戰
自確診以後,肺癌患者面對一系列嚴峻的考驗,包括肺癌症狀的挑戰 (例如咳嗽、氣喘、疼痛、疲勞) 及治療 (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及標靶治療) 對身體的副作用[i]。研究指出40%的癌症患者感到顯著的心理負擔[ii],20%患有抑鬱症[iii],13%患有焦慮症iii,17%甚至希望加快死亡或感到絕望[iv]。不單只患者,家屬照顧者亦同時承受巨大的心理困擾。30%的照顧者感到焦慮、悲傷和沮喪, 32%及12%的照顧者受焦慮症及抑鬱症所困擾[v]。根據香港大學過往的研究顯示,雙方的焦慮、抑鬱及睡眠質素更會互相影響對方,而大家對彼此的擔心更可能加劇焦慮及影響溝通。這些研究顯示兩者都需要心理社會支援,傳統上只提供心理社會支援給癌症患者是明顯不足。
現有癌症心理社會介入模式的成效
除了醫學治療能夠有效幫助癌症患者,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心理社會介入模式的重要性。心理社會干預是指一些非藥物性治療方法,包括心理輔導、小組活動、鬆弛練習、症狀管理訓練、提昇患者溝通技巧、正向思維、行為治療等等[vi],[vii]。不少國際及本土文獻都指出心理社會介入模式對癌症患者的身體及心理有正面影響。例如外國研究指出此等模式令癌症患者的抑鬱及疼痛症狀減少、免疫力提高、復發率減低,癌症指標有所改善,整體生活質量提昇以至存活期延長[viii]。我們過往的研究亦顯示支援癌症患者及家屬照顧者的心理社會介入模式對兩者的身心健康都有幫助。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曾推動多項癌症患者及家庭照顧者的硏究,數據顯示癌症患者中約60%有焦慮症狀,50%有抑鬱症狀, 80%有睡眠問題。進行心理社會介入模式後,受焦慮及抑鬱症狀困擾的整體人數下降約30%,而受睡眠問題困擾的人數更下降約60%。另一方面,原有40%成家屬照顧者有焦慮症狀,30%成有抑鬱症狀,50%有睡眠問題。自參加心理社會介入模式後,這些方面都得以明顯的改善。兩者對自身體健康的評估亦有所提升。由於肺癌患者及照顧者的負面身心壓力比其他病類更為顯著,患者數目亦相當大,加上以上正面成果,我們決定舉辦全港首個支援肺癌患者及家屬照顧者的「肺癌鬥士課程」。這也是全球首個大型支援肺癌患者及家屬照顧者的「肺癌鬥士課程」。
「抗癌鬥士課程」以往的成效
自1996年以來,香港大學陳麗雲教授和香港癌症基金會一直推動「抗癌鬥士課程」,至今已經有近六百名癌症患者受惠。此課程曾應用於乳癌,大腸癌患者及其他癌症患者,香港大學的硏究亦發現「抗癌鬥士課程」有助提升參與者的整體健康及生活質素,包括身體機能、人際關係、社交能力、溝通、復康認知、生活態度及情緒。參與課程後,患者感到體力、活力及身體機能明顯提昇而身體疼痛感減輕。課程亦有助患者對於社交活動持更開放態度,社交方面變得更加活躍。同時,他們對疾病及人生亦變得比之前積極正面,例如減少負面情緒、憤怒、迴避、焦慮及抑鬱。課程更令參與者的心靈和生命意義上有所增長,重新為人生訂立新的目標和導向。
全港首個面對面支援肺癌患者及家屬照顧者的「肺癌鬥士課程」
「肺癌鬥士課程」是全港首個專為肺癌患者及其家屬照顧者而設,面對面提供社會心理支援的課程。8節的課程內容包括正向思維指導(如何正面面對病情)、靜觀練習、肺癌醫學資訊及健康飲食分享、與家人和醫護人員溝通方法、抗癌貼士、改善睡眠和減輕病徵的方法、心理教育、及患者與小組及家屬照顧者的互動。
預期成效
我們預計,透過參加「肺癌鬥士課程」,患者及家屬照顧者會有以下得益:
患者得益 |
家屬照顧者得益 |
|
提升免疫力 |
✓ |
✓ |
學習舒緩一些肺癌的徵狀的技巧 |
✓ |
✓ |
與家人和醫護人員建立更好的溝通 |
✓ |
✓ |
減輕肺癌引發的焦慮和情緒困擾 |
✓ |
✓ |
建立健康的飲食計劃 |
✓ |
✓ |
建立正向思維 |
✓ |
✓ |
重建人生目標和導向 |
✓ |
✓ |
改善因照料患者而引起的情緒困擾 |
✓ |
關於課程及參加方法:
「肺癌鬥士課程」將分為A班及B班進行。
課程日期:
A班: 2016年4月6日至6月18日 (逢星期三或星期四或星期五,下午或夜晚)
B班: 2016年4月6日至6月18日 (逢星期六,上午或下午)
導師/講者
26人專業團隊,包括經專業訓練的註冊社工、 醫生顧問及科研人員。
上課地點
A班於香港大學進行
B班分別於港島、九龍、新界的香港癌症基金會癌協服務中心或香港大學進行
上課地點地址及有關課程的其他詳情,請按此瀏覽。
新聞發佈會投影片。
查詢課程:香港大學查詢熱線: 3917 5526/香港癌症基金會熱線: 3919 7000。
傳媒查詢,請聯絡港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高級經理(傳媒)尹慧筠小姐 (電話︰2859 2600 /電郵︰melwkwan@hku.hk )。
[i] Cooley, M. E. (2000). Symptoms in adults with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search review. Journal of Pain Symptom Manage, 19, 137-153.
[ii] Chochinov,H. M., Kristjanson, L. J., Hack, T. F., et al. (2007). Burden to others and the terminally ill. Journal of Pain Symptom Management,34(5),463-471.
[iii] Wilson,K.G., Chochinov, H.M., Skirko,M.G., et al. (2007).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palliative cancer care. Journal of Pain Symptom Manage, 33(2),118-129.
[iv] William, B, Barry,R., Hayley, P., et al.(2000). Depression, Hopelessness, and Desire for Hastened Death in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With Cancer. JAMA, 284(22), 2907-2911.
[v] Gough, K., Hudson, P.(2008).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in family caregivers of palliative care patients. Journal of Pain Symptom Manage,37(5), 797-806.
[vi] Lee, A. M.*, Ho, J. W. C., & Chan, C. L. W. (2010). Efficacy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16(3), 20-24.
[vii] Chan, W. H., Richardson, A., Richardson, J. (2011). Managing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ung Cancer During Radiotherapy: Results of a Psychoeducation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41(2), 347-357.
[viii] Barrera, I., & Spiegel, D. (2014). Review of Psych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on Depression in 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Impact on Disease Progress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26(1), 31-43.